东城·共富工坊”激活城市内生动力
浏览:825次
时间:2025-01-02
来源:青海日报
近年来,西宁市城东区把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体如何增收问题,作为“多办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工作着力点,借鉴运用夏都枢纽党建联盟运行经验,充分挖掘推广城东区老传统、老技艺,撬动多类型、各层级主体资源,打响了“东城·共富工坊”新品牌。 党建引领,描绘“东城·共富工坊”规划图
西宁市城东区是西宁市的东大门,所辖1个镇、7个街道办事处、15个行政村、3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有汉、回、藏、满、土等 27个民族,人口近40万人。 “做足前期功课,带着问题去、揣着方法干”,城东区委、区政府深知要想做到靶向准、招数灵、效果好,必须做好定好题、知家底和谋方法。确保城市低收入群体底数清晰、摸排精准,通过发挥网格党组织和网格员联系服务群众、收集社情民意作用,对辖区低收入群体底数进行详细摸排,激发低收入群体自主增收的意识,实现党委政府和群众的双向奔赴,确保“东城·共富工坊”项目顺民意、惠民生、赢民心。 在东关大街街道,各社区建立“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红管家”三级服务网络,切实发挥“红管家”政策宣讲、信息共享、排忧解难功能。经过调研、评估,为了能够调动更多资源及时解决工坊打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街道还成立了“东城·共富工坊”党建联盟,针对联盟成员单位类型和优势资源,制定个性化共建契约书,每月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协商解决“东城·共富工坊”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困难问题,推动项目取得预期成效。 一石激起千层浪,城东区全面构建起了“邻里互助·和美共建”区域化大党建工作体系,打破街道与非联盟单位的街道、行业部门和社会组织等之间的“壁垒”,切实让服务、资源、力量统一领导、有序调动、精准匹配,不断制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就业扶持、促进创业创新、加强教育和培训、建立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等一整套规划。 此外,城东区调动全区党员发挥先锋作用,引导广大党员主动参与“东城·共富工坊”项目建设,为身边低收入群体提供帮助,营造各族群众共同参与打造“东城·共富工坊”的浓厚氛围。如今,在推动“邻里互助·和美共建”区域化大党建工作过程中,已组建了8个区域治理党建联盟、4个行业(系统)党建联盟以及5个村(社区)根据治理需求成立的基层党建联盟,涉及联盟成员单位136家。 同时,城东区持续深化党建带团建作用,积极动员青年力量全过程支撑“东城·共富工坊”项目高质量发展,创新实施“青唐之东—电商数字赋能计划”,着力构建“1+3+7+N”体系,引入省内外优秀青年行业领军人才,强化资源整合和产业聚合,计划开展培训、直播、会展等百余场次活动,依托2个特色青年电商直播基地,深入挖掘产品内涵、建强购销链条、提高产品价值,同步解决低收入群体增收、劳务人员技能提升等问题。 富民产业,铺开“东城·共富工坊”增收路
东关大街街道慈幼社区在摸底过程中,发现辖区内有就业意愿和传统手工面点技艺的6名低收入妇女群众,通过街道社区组织,成立了“花儿卷卷”制作团队。 林家崖街道摸排中发现了“福禄寿桃”手工面点工匠,与东关大街街道进行项目合作,以输送工匠的方式,完成东关大街街道“东城·共富工坊”自身无法承接的产品订单,实现工坊增收与就业帮扶“双向奔赴”。 东关大街街道借助党建联盟单位资源与大百超市等大型商超达成长线合作,成功拓宽了“花儿卷卷”系列产品“线上+线下”的展销路径,进一步扩大了“东城·共富工坊”项目及品牌知名度,目前“花儿卷卷”公司营业额累计182800元,已征集劳务工匠517人,滚动发布就业岗位651个,落实专兼职双向匹配劳务订单290人,形成牵头单位有需求,联盟单位齐发力的共建格局。 周家泉街道、清真巷街道在城东区各部门的帮助下,打造“东城共富工坊·零工e站”,联合辖区“东城·共富工坊”,为零散务工人员提供就业服务、政策咨询、维权服务等“一站式”服务。紧扣产供销一体、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积极对接省市商务部门,争取优惠政策,协助“东城·共富工坊”打通产品流通链、销售链、服务链,目前正在推动“东城·共富工坊”与顺丰、京东等冷链物流对接工作,争取建立长期合作,扩大工坊产品配送范围。 一个点,带动一大片。这是城东区“东城·共富工坊”发展的一个缩影。韵家口镇打造东韵物业劳动派遣项目,曹家寨村辣椒酱生产营销项目相继开展……为了铺开“东城·共富工坊”增收路,城东区全力激发非遗文化传承活力,发布了《城东区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通知》,积极动员“花儿卷卷”申请成为非遗美食项目,致力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技艺。 城东区依托文旅活动大力推介非遗美食,扩大美食影响力。在今年的“向东行——徒步旅行”、新春社火巡游、“5·19”旅游日、全区职工运动会、青超联赛等活动中,共富工坊平台项目积极参与,精心布置的现场摊位,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市民的品尝和购买。 力量在党旗下凝聚,希望在进取中迸发。城东区积极推进大数据、群众需求、市场需求等对接,搭建起了“东城·共富工坊”低收入群体就业增收帮扶平台,利用工匠资源库、产品资源库、合作伙伴库集中串联工坊人力资源、产品信息和合作客群,以闲置楼宇、友商合作等资源,为实体化运营就业增收托底。 团结进步,共享“东城·共富工坊”幸福果
自“东城·共富工坊”在东关大街街道试点运行至今,已在合作伙伴联动社会化招聘基础上,陆续发展出花儿卷卷、家政融合、商超市场、安保服务等支线合作项目,征集劳务工匠443人,滚动发布就业岗位635个,落实专兼职双向匹配劳务订单291人。统计显示,“共富工匠”务工期间人均日增收达到百元以上,劳务输出覆盖全区,媒体关注累计浏览量超七十万次。 凤凰园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中心,扶持培育社会组织伊莲手工编织队,为各族妇女群众、下岗职工和残疾人员提供技能培训2000余次,就业岗位20多个。借助直播平台线上接单、线下派单、家中做单,实现辖区妇女就地就近就业,实现每月增收近800元,切实把“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城东区以社区“石榴籽”家园为基础,在35个社区全覆盖成立“‘石榴籽’邻里互助会”社区社会组织,为各民族群众邻里交流、互帮互助搭建平台,鼓励党员带头联系帮扶低收入群体,帮助解决生活困难和就业困难,开展政策解答、就业帮扶等活动,已累计举办293场次各类帮扶活动,帮助解决就业困难问题339项。在“‘石榴籽’邻里互助会”中,大家通过弘扬传统工艺、组建劳务团队、教授就业技能等方式,构建起了多民族邻里互助“朋友圈”。 从搭建“东城·共富工坊”平台,到运行“东城·共富工坊”增收项目,城东区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作用,以“我们的节日”为契机,举办民族特色美食展览、手工艺品展出以及文艺演出、民族舞汇演等,通过节庆活动展示辖区各民族深邃、悠久的文化艺术,彰显民族文化魅力,引导群众在活动中受熏陶、受感染、受教育,促进辖区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团结奋进,形成各族群众手挽手、心连心、求发展、谋福祉的情感桥梁及精神纽带,促进各民族干部职工交往交流交融、互学互帮互助,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种子深埋心中,在润物无声中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文化家园。 团结催生希望,奋斗铸就辉煌。如今,全区党员干部和群众间形成“同心共富”的行动自觉,推动低收入群体“扩围增效”工作渐行渐稳,切实“兜住、兜准、兜好”了民生底线,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描绘出了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团结和谐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