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民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城市治理现代化及基层治理创新作出重要部署,城东区牢固树立和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打造“五个之城”为牵引,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在全市率先推出“城市管理进社区”工作机制,推动“城管网格”与“社区网格”深度融合,把城市管理服务触角延伸到社区基层“最后一米”,有力提升社区精细化治理水平。
(一)红网赋能,夯实强基底、促协同的“硬内核”。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确保条块融合见成效,推动实现“1+1>2”的治理效果。一是嵌入党建“同心圆”。以“邻里互助 和美共建”区域化大党建为基底,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与社区签订《共治共建协议》,夯实“问题共解、同题共答”的基础。试点打造“城管社区工作室”,公示工作职责、服务流程和人员信息,与社区党组织、物业企业、业委会及社区居民加强联动,实现“一站式”“零距离”面对面服务。二是找好治理“公约数”。聚焦夯实基层基础,发挥“社区吹哨、部门报到”优势,推动“有诉必应马上办”及社区重点事项攻坚克难闭环推进工作机制关口前移,通过“线上+线下”途径,搭建社区“点单”、城管“接单”的点对点问题反馈渠道。工作开展以来,共响应社区“吹哨”331次,进一步提升源头治理实效。把“话筒”交给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议事会、协调会、恳谈会60余次,前置解决问题130余项,探索城市管理领域事项“在社区响应、在社区解决”路径,实现“未诉先办”。三是打好发展“组合拳”。以解决群众问题、满足需求为重心,借力社区平台链接优势资源,妥善化解垃圾堆放、占道经营、停车管理等问题,实现与社区的“双向奔赴”。利用社区平台积极调动辖区群众、企事业单位、商户、物业等主体力量参与城市管理,让服务对象化身城市“啄木鸟”,共收集城管领域意见建议30余条,全力构建“人人参与”的城市管理格局。
(二)机制铸盾,架好有载体、重长效的“钢结构”。立足实际、着眼长远,积极搭建基础扎实、运行顺畅的工作机制。一是搭建载体“提力度”。制定《城东区“城市管理进社区”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围绕人员、职责、巡查、执法、宣传“五进” 内容,明确工作重点,建立岗位责任、重点管理事项、协助事项及人员清单“四张清单”,梳理城管党员、队员工作职责13项,重点管理事项6类9项及3类协助事项。二是健全体系“提效度”。以“1+x”组团模式,局班子成员分别带头包保2个镇(街道),选派35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执法骨干全覆盖对接辖区各社区,35名在职党员与城管队员同步挂靠联系社区,全面构建“分片包干、分级管理、层层负责”的组织架构,为管治融合工作见行见效上好“双保险”。区城管局党组按月调度工作情况,实时掌握工作进展,为高效运转提供有力保障。三是规定动作“提精度”。实行定时管理,城管队员每周不少于2次主动走访联系社区及居民,做到人人都是联络员、个个都是服务员。实行定责管理,建立工作勤务日志,推行首接负责、积分式管理,确保工作实效与履职情况双线并进。
(三)精管善治,打通解难题、办实事的“大循环”。以“一岗多责”促“一专多能”,深耕社区“小事情”,做好为民“大文章”。一是横向联动“有精度”。落实“721”工作法,以“管理为主、整治为辅”的目标,队员常态化联系走访社区,定期现场办公,主动加强问题收集,推动区域内城市管理领域一般性问题就地解决,打通社区“内循环”。截至目前,聚焦市容市貌、垃圾顽疾、楼道杂物堵塞、建筑垃圾乱堆放等,解决问题300余件,着力改善人居环境,营造良好区域环境秩序。二是纵向协同“有力度”。坚持以问题为驱动,积极发挥区级城市管理联席会议制度优势,对于涉及需多部门联动解决的复杂性问题,由城管队员采集上报区联席办提级办理,畅通“外循环”。截至目前,累计通过联席会议办公室协调解决公共设施、高空线缆隐患等问题48件,构建“纵向贯通”问题处置模式。三是协同共治“有广度”。畅通“微治理”,持续延伸服务触角,以“联合劝导、以防为主、以控为先”的工作导向,有效衔接执法力量与社区管理职能,主动协助社区处理群众反映的小区内飞线充电、非机动车乱停乱放、噪音扰民、餐饮油烟等各类问题,从源头上减少违规行为。截至目前,已协助社区解决难点问题160余项,让群众的“微小事”不出小区、“一般事”不出社区。
(四)复合载体,打造育动能、谋共赢的“新格局”。整合力量、综合施策,力解治理难题,形成事半功倍的“乘法效应”。一是畅通渠道“强治理”。发放“城市管理联系卡”及城市管理高频事项指南,公布“8805110”监督服务热线,全面拓宽问题发现渠道,进一步提高了群众对城管的信任度与亲近度。二是聚焦热点“激活力”。开展法制宣传进社区,聚焦环境整治、垃圾分类等“关键小事”讲理、讲情、讲法,回应群众关切。组织开展“城管进社区”开放日活动及“城管面对面”活动40余次,提升群众法律意识,努力形成居民主动关心、积极参与的局面。三是搭设平台“增优势”。打造4座全民共享型功能服务驿站,实行支部及属地执法中队“双+”联系模式,设置专职服务岗,推进资源持续下沉社区。以城管驿站为中心,聚焦停车便利、摊点疏导、店外经营等群众关切问题,拓展服务场景,联动区域优势资源,优化治理网络,织补城市功能。
一是协调联动还需加强。队员与社区、物业、居民代表的沟通和协作还有待于进一步畅通,在“嵌入式”参与社区治理还需加强。二是机制还需完善。与辖区优势资源协同联动工作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及发掘。三是能力水平还需提升。执法人员综合素养尚需加强,城管队员统筹协调与群众工作能力还需提升。
(一)锚定核心,探索深度融合新路径。持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探索与社区资源互通有无、优势互补的深度共建共享格局。坚持问题导向,坚持聚焦社区治理核心任务及全面打造高原洁净城市攻坚行动要求,针对辖区出现的各类城管领域难点堵点问题,坚持由“一件事”向“一类事”转变,确保群众诉求逐项“答题”,构建城市管理深入融入社区治理的可持续协作新生态。
(二)完善机制,拓展问题发现新渠道。进一步畅通社区居民城市管理领域问题直接反馈渠道,加大与辖区各类群体交流融合力度,进一步前移问题发现、处理关口。同时,继续加强与社区深入融合,形成“有事一起议”“有事一起办”“难题一起解”,当好基层治理“合伙人”。完善群众评价等工作机制,加强日常工作的跟踪问效,确保问题处理渠道高效畅通。
(三)强化宣传,以点带面挖掘新亮点。坚持“边推进、边总结”,善于积极发掘和总结典型事例、创新亮点等优秀做法,持续巩固成效。加强工作的宣传力度,以“群众视角”抓宣传,以点带面提升整体工作效果,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
(四)能砺精进,树立城管队伍新形象。以“城管进社区”工作为契机,在加强队伍建设、增强作风纪律、提升专业素养方面持续用力。聚焦建设政治过硬、业务过硬、形象过硬、纪律过硬、执法高效的城管执法队伍,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上见成效,推动城市管理干出新亮点、开创新局面、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