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专区 返回首页
城东区:加快推进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
浏览:438次 时间:2025-03-25 来源:和谐东区

城东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主要领导调研西宁工作要求,瞄准打造“幸福之城”目标,聚焦做好“民生”文章,以全面构建区域化大党建工作体系为依托,借助“东城·共富工坊”等品牌优势,持续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着力构建对象全覆盖、政策用到位、服务送上门的社会救助工作格局,加快推进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高位推进,抓稳兜底救助“一盘棋”
 

城东区牢牢站稳群众立场,强化组织保障,确保全区社会救助工作稳步推进。一是落实责任,强化工作保障。着力构建区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大救助”工作体系,将社会救助工作纳入区级目标考核,制定《城东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城东区开展低保扩围增效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确保社会救助工作“一体化运行、多层次推进”。二是统一标准,明确工作标尺。优化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救助服务网络,设置镇(街道)社会救助服务中心、村(社区)服务站,统一工作标识,完善限时办结、动态管理等制度,成立“4+x”(民政专干、经办人员、网格员、协理员,信息员及党员、志愿者等)社会救助队伍,推动基层社会救助工作规范运行。三是保障资金,充实救助财力。始终把落实好救助政策放在民生工作的重要位置,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全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在中央、省市下拨专项资金的基础上,专项安排区级预算资金2400万元,及时为16.92万户(次)25.09万人(次)发放救助资金1.95亿元,持续兜牢兜好兜稳民生底线。

强化监测,深耕基本生活救助“责任田”
 

大力发挥“铁脚板+大数据”作用,促进救助对象识别更加精准、保障举措更加有力。一是精心排查摸底。通过暖心行动、扩围增效工作等有效措施,强化主动发现、数据赋能、监测为重的分层保障效能,进一步织密全链条摸排网络,截至目前,新增各类救助保障对象4380人,临时救助困难家庭4420户9923人,保障人口占常住人口的1.13%。二是精细落实政策。提升政策更新落实效率,提高动态管理时效,及时对600余名困难群众进行核增,对1100余户困难群众保障金额进行调整,对162户247人给予渐退期,让政策落实有速度更有精度。三是精准比对信息。切实加大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预警信息反馈落实,通过残联、医保、司法等部门协同联动,加大政策交流、信息共享力度,及时将300余户400余人纳入相应保障范围,做到入户排查更精准、信息收集全覆盖、发现问题及时报、救助帮扶更有力。

优化服务,畅通救助群众“快车道”
 

通过强化监督、加大宣传,倒逼救助实效大提升,让政策落实跑出“加速度”。一是强化集中整治成效。大力整治社会救助“人情保”“关系保”问题,通过公开投诉热线、设立举报箱、张贴发放征集问题线索的《公告》《一封信》及《调查问卷》等方式,强化社会监督,提升政策落实透明度。二是提升特殊案例研判能力。进一步发挥议事协调机制作用,完善急难答复机制,通过“一事一议”及时纳入低保35户72人,开展“急难型”临时救助31户57人,实现困难群众随时发现、及时救助、个案会商的良性运转。三是提高救助便民服务速度。稳步推进“主动发现+快速响应”机制落实,通过集中宣传,入户宣传,制发《寻找身边困难群众倡议书》及救助微动漫,提升政策知晓率;加大镇(街道)临时救助,及时为2600户(次)5420(次)困难群众发放救助金600.75万元;疫情期间通过“绿色通道”救助群众1200余人,提升急难应对能力。

开拓创新,探索救助服务“新方向”
 

全力探索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进一步推动社会救助从“单一救助”向“多维服务”转变。一是拓宽救助服务“路径”。2021年全面落实全市“物质+服务”社会救助改革试点工作任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订单式为13208人(次)开展四大类救助服务,满意率达99.8%。今年,进一步明确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目标,开展“青情汇救·大爱城东”困难群众救助工作,安排区级预算资金103万元,深化延伸救助服务成效,目前该项目正在进行公开招标。二是提升联动服务“合力”。全面提升部门协作合力,通过政策兜底、服务转介、资源共享,实现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综合救助,及时为保障对象发放廉租房补贴、大学生资助、取暖补助、一次生生活补贴等1400余万元,促进救助力量从“分散化”向“融合化”转变,多措并举凸显民生厚度。三是扩充多维服务“容量”。大力发挥“邻里互助、和美共建”区域化大党建轴心和纽带作用,整合区域资源,突破条块壁垒,积极引导辖区企事业单位、慈善组织、志愿服务团体形成社会救助共同体,借助“东城·共富工坊”零工e站”等就业平台,促进700余名低收入群体就业,解决低收入、低学历群体就业问题,全力推进救助服务组合化、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