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专区 返回首页
城东区周家泉街道办事处:活化河湟文脉 铺就共富坦途
浏览:27次 时间:2025-08-20 来源:和谐东区

湟水汤汤,流淌着河湟文化交融共生的千年基因;老巷焕新,镌刻着基层治理赋能共富的时代密码。周家泉街道办事处立足毗邻西宁火车站、酒店集群的区位禀赋,以“激活老商圈、传承河湟韵、拓宽共富路”为目标,在承载着多民族商贸记忆的土产巷,精心打造东城·共富工坊“青英·湟韵驿市”。通过文化赋能与业态创新,让沉寂的老街区蝶变为连接客流、辐射商圈的共富枢纽,让河湟文化在新时代土壤中焕发新生机,成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温馨家园。

攻坚破局筑根基,让文化地标从蓝图跃入实景街道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劲啃下硬骨头。成立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的攻坚专班,建立“每日调度、每周复盘”机制,16次专题会议逐项拆解任务清单,确保事事有回音;班子成员带队“叩门招商”23次,面对面解读政策红利、分析发展前景,最终撬动社会资本全额投入,打破资金制约壁垒;协调九部门创新“联审联批”模式,13次现场办公打通17项审批堵点,为项目落地按下“加速键”。从老旧市场到文化新地标,这场蜕变不仅彰显着基层干部“把事办成”的担当,更筑牢了文化传承、民生改善与民族团结的坚实基底。

精雕细琢塑特色,让河湟韵味从符号为活态。“保留肌理、植入新态”是“青英·湟韵驿市”建设的初心坚守。60天完成基础设施改造,13个定制集装箱商铺巧妙融入河湟剪纸等非遗元素,既统一于“湟水风情”的整体调性,又各展文化个性,成为衔接火车站商圈的标志性景观;15天建成的“河湟记忆·高原灵韵”文化墙,将西宁站的现代轮廓与雪豹、藏羚羊等高原精灵有机融合,日均吸引3000余人次打卡,让冰冷的墙壁变成讲述河湟故事的“会说话的文化载体”。如今,13家集装箱商户开门迎客,10个“共富摊位”整装待发,老巷里的吆喝声与文化味交织,奏响传统与现代共鸣、各族群众共情的和谐乐章。

惠民共富拓渠道,让发展成果从愿景照进现实驿市的生命力,终究体现在群众的获得感里。街道紧扣“火车站客流+周边居民”双重需求,规划23个经营单元:13个集装箱重点引入青海老酸奶等特色业态,10个“共富摊位”面向低收入群体推出“零租金+免装修”政策,跨区域为困难群众搭建增收平台。试运营期间已带动45人就业,其中12名低收入群众月收入突破3000元,“客流转化—商户盈利—群众增收”的良性循环初步形成。在这里,每一份收入的增长都是共富路上的坚实脚印,每一个摊位的红火都映照着“文化惠民”的生动实践。

党建引领聚合力,让治理效能从单打独斗迈向多元共治党旗飘扬处,合力自天成。街道以勤奋巷为试点深化“党建引领促提升”行动,党员干部带头入户宣讲、倾听诉求,带动各族商户主动参与街区改造。商户们自发在门前树木缠绕彩灯,夜晚的勤奋巷与土产巷“湟水风情”景观交相辉映,形成“党员带头、群众跟上、各族共参与”的生动局面。巷道里的打卡墙成为民心纽带,励志标语墙传递奋进力量,城市告白墙凝聚家园深情,老照片墙定格时代记忆,方言墙浸润本土文化。这点亮街巷的灯光,既激活夜间经济活力,更彰显党组织“凝聚人心、共建共享”的治理智慧,让文化建设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同频共振,为基层治理增效赋能。

当前,“青英·湟韵驿市”虽初显成效,但在周边资源联动、业态协同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下一步,周家泉街道办事处将持续深化“文化+”理念,以河湟文化为纽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共富实践为抓手增进群众福祉,推动文旅融合增强民族认同,串联街区形成“点线面”消费网络。让河湟文化的根脉在老巷深处扎得更牢,让共富之路在文化赋能中越走越宽,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出更精彩的基层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