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城东区民政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聚焦“走在前作表率”工作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和民政工作深度融合,有效推进社会救助、社区治理、养老服务不断提升。
民族团结+社会救助,兜牢民生底线,让各族群众更安心。为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将社会救助作为巩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民政兜底保障作用,确保各族群众“一个都不能掉队”。一是全面落实“两节”期间困难群众一次性生活补贴发放政策,为辖区2672户低保对象及174户特困供养对象发放“两节”期间一次性生活补贴121.3万元,确保各项兜底保障政策精准落实到位。二是通过党建引领,发挥“共驻、共建、共享”优势,整合辖区慈善资源,将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对象、低保边缘家庭、留守老人、困境儿童纳入重点走访慰问对象,共同开展认领“微心愿”、茶话会等贴近生活、形式多样、亮点突出的慰问活动40余次,同时,通过开展物质捐赠、志愿服务等工作,进一步完善各民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三是及时开展排查走访探视工作,按照村(社区)不漏户、户不漏人的原则,组织各镇(街道)开展“心连心大走访,困难群众暖心暖冬”行动,确保各民族困难群众在寒冬生活有保障。
民族团结+养老服务,提高幸福指数,让老年生活更温馨。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打造老年人生活幸福圈,城东区民政局建强阵地,优化运行,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养老服务同步推进,双向提升。一是目前已建成29个日间照料服务中心、5个老年之家、4个中央厨房、17个爱老幸福食堂(含清真),13个助餐点,形成“15分钟服务圈”,为辖区各族老年人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今年以来,累计提供助餐服务10774人(次),通过加大政策宣传、签订服务协议、制发幸福助餐卡、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等措施,进一步提高配餐率。二是依托街道社工站,积极推进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养老服务项目。截至目前,提供多样化爱老为老服务2万余人(次)。由社区卫生服务站定时派驻专业医务人员在日间照料中心为辖区老年人开展量血压、义诊等服务,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能力,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民族团结+社区治理,提升民政水平,让各族群众生活更和谐。坚持把社区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阵地,城东区民政局不断强化社区治理,完善服务体系,提高便民水平,以实际行动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坚实保障。加强队伍建设。注重培养少数民族社区工作者。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好干部标准,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选举法》,严格程序、严格纪律,在充分发挥民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选举出少数民族干部,发挥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语言相通、民族群众放心的作用。截至目前,镇(街道)、村(社区)配备少数民族干部达到三分之一以上。强化制度约束。认真落实居民自治制度、议事协商制度、党务和居务公开制度、民主监督评议制度、联系走访群众制度、民情日记制度等。优化社区服务流程,强化作风建设,进一步推进社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创新议事协商方式,指导社区创新民主议事协商制度,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居民议事协商,发掘并打造社区议事协商示范点,有效推进社区协商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完善工作机制。指导镇、街道严格按照《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推进移风易俗的实施意见》,对新修订的村规民约进行检查,并通过召开村民会议、居民代表会议等形式,对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村(居)民自治章程的内容进行表决,确保合法合规,确保村(居)治理有章可循,村(居)民有“约”可依。
下一步,城东区民政局将继续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大爱之心、爱民之心做好各项民生保障工作,让辖区各族群众共享东区繁荣发展的红利,让民族团结进步有最温暖的依托,让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积极贡献“民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