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专区 返回首页
全年群众性文化活动安排及推进情况
浏览:4376次 时间:2024-08-28 来源:未知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区2024年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情况汇报如下,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工作开展情况

今年以来,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区政府党组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认真谋划基层群众性文化工作,围绕“文化惠民”,深入开展了多样性、创新性的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高位推动,擘画“文化蓝图”。面围绕《城东区贯彻落实〈关于深入推进西宁文化繁荣发展的实施方案〉的分工方案》开展文化工作。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召开群众性文化活动安排部署会,制定了《城东区2024年度活动计划》,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指导、代表委员建言献策、各部门配合、各镇(街道)参与、群众响应的文化活动新格局。二是经费保障到位。年内共拨付财政预算资金397万元,用于全区公共文化机构日常运行、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等,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三是队伍建设到位。组织基层文化工作者开展知识和技能培训,加强对基层文化工作的指导,不断壮大文化骨干队伍。截至目前,全区文艺团队共有68支,其中馆办团队22支。

(二)精心策划,丰富“文化菜单”。把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作为文化工作的落脚点。一是着力塑造品牌活动。持续深化“地道河湟 寻味城东”文化旅游活动品牌,创作舞蹈、曲艺等文艺精品10余个。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宣传主题策划8场文艺演出。二是深入挖掘文化底蕴。全力推进“一村一特色”重点工作,重点指导乐家湾村社火表演、朱家庄村锅庄舞及站西社区青海小调等文艺作品的创作进展,为城东区2025年“三节”文化活动做好充分准备。三是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组织元宵节灯会、社火汇演等大型文化活动15场次,举办了广场舞展演等文化活动120余场次,各镇(街道)常态化开展文化活动446场次,定期组织开展“戏曲进乡村”等系列活动65场次,让文化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三)凝心聚力,共创“文化家园”。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企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格局。一是探寻文化传承路径。打造了青绣非遗共富工坊、伊莲手工编织队、河湟刺绣工坊及曙光面点技艺等传承基地,有效实现了文化富民目标。二是“乡贤名仕”共促文化建设。依托民族、民俗、收藏文化优势及社会力量,打造了“西宁市城东区河湟民俗文化展览馆”“城东区文史资料研究馆”“丝路文化艺术馆”等民间博物馆,为河湟民俗文化留下了鲜活记忆。三是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有效利用辖区红色教育基地、旅游景点等,推动与体育、商圈、旅游等融合发展,举办了体育赛事、美食评选等活动,开展了服饰展演、音乐会、花儿擂台赛、河湟文化及红色教育研学等,不断提升区域文化氛围。

(四)夯实基础,彰显“文化效应”。以区文化场馆为基础构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一是区域文化带动发展。以文商旅融合发展为牵引,有序推进下南关街、北关街文化历史街区改造及非遗共富工坊等一批具有浓厚民俗文化气息的项目,以文化“软实力”赋能发展“硬支撑”。二是文化阵地辐射引领。区图书馆被评为全国“三级图书馆”各镇(街道)文化站在2024年全省文化站综合评定工作中等级率为100%三是多元平台提升服务。通过城东文旅公众号“云图有声”等服务平台,发布电子书籍等数字资源,打造线下、线上多元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推动村(社区)文化活动室提档升级,为群众提供舒适便捷的活动场所。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活动策划、组织的专业人员,指导村(社区)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能力相对薄弱,导致文化活动阵地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二是在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文化活动方面形式单一、方法守旧,难以有效激发不同人群的参与热情和兴趣,未能满足辖区群众多样化的需求。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根据“一村一特色”文化活动安排,对村(社区)持续开展专项培训,结合传统文化组织开展基层群众文化展演评选活动,提升全区文化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是创新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充分利用辖区舞台、广场、商圈等资源,积极策划文艺创作比赛、非遗技艺体验游等多元文化活动,开展“民俗活动展演暨冬季村晚”等活动,创新培育体现河湟文化、非遗文化等东区特色文化活动。

三是营造和谐向上的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公众号、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多维度推广群众文化活动,提高群众参与度,促进多民族文化交流交往交融,引导辖区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