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政策落实稳就业。实施专项帮扶,对符合条件的660余名就业困难人员,按规定通过公益性岗位进行安置,累计发放补贴4440余万元,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突出抓好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工作,鼓励和支持就业困难人员和重点群体实现灵活就业,为28800余名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发放灵活就业社保补贴1.75亿元。积极落实疫情防控期间援企稳岗政策,稳定和拓宽就业渠道,鼓励企业新增就业岗位积极吸纳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为16家企业发放企业社保补贴1869.61万元。全力以赴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工作,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为降低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求职成本,鼓励应届困难高校毕业生积极就业创业,为3677名困难高校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367.7万元。强化对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宣传力度,为辖区150余户个体工商户和3户小微企业成功申请创业担保贷款3160余万元,一定程度缓解了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资金短缺的难题。
积极开展培训需求调查服务,有针对性地向劳动者宣传推广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切实帮助劳动者掌握就业技能。为企业开展195个培训班次,培训企业员工12000余人次;向申报培训补贴的企业审核发放职业培训补贴22700余人次597.7万元,有效提升了企业员工的技能水平,促进企业稳定发展。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开展技能和创业培训203个班次,培训城乡各类劳动者7400余人,对275名高校毕业生开展创业培训,向申报培训补贴的中标培训机构审核发放职业培训补贴6816人639.0万元,发放鉴定补贴840人15.74万元。
通过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措施》《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若干措施》《西宁市推进就业政策落实服务落地就业双推工程实施方案》等有关促进就业创业相关措施,加强政策宣传,印制惠民惠企政策清单,利用“青海网”“和谐东区”“东东姐帮你找工作”等线上媒体发布和宣传就业创业政策,切实拓宽政策的覆盖面。发布致高校毕业生的一封信,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全方位、不断线就业创业服务,重点提醒广大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注意防范中介机构培训就业被贷款、乱收费、用人单位扣证件等求职陷阱,尽力竭心为其就业创业保驾护航。形成区、镇(办)、社区三级网格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由各单位主要负责人牵头督导就业创业工作,解决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提升就业精准度,达到了“网格”+“网络”,就业有着落的效果。
灵活运用新媒体,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多元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依托“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活动,优化用工指导服务,按需推送就业岗位,让劳动力供需双方充分对接,保障企业人力资源的供给服务。累计组织辖区企业开展招聘会64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70000余份,提供岗位48500余个,初步达成就业意向2530余人。深入实施人社服务快办行动推动“快办”扩面提速。对现有服务事项进行归类,打包成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三个常见事项,并制作标准化流程图和告知单,对证明事项材料逐项挖掘压缩空间能减尽减,做到既规避业务风险,又减轻群众负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失业登记分属的31个高频服务事项大力推进提速办理,截至目前,已打包办理事项215件。落实疫情常态化防控做好就业/失业登记,全面推广使用电子版《就业创业证》,推动人社领域“放管服”改革,提升公共就业服务便民化水平和办事群众满意度,累计办理电子证3853件。
设立开放式办公工位,免费向高校毕业生、农村籍创业者、退伍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提供创业场所,积极帮助企业落实创业奖补政策,为入孵企业提供一次性创业奖励、社保补贴、稳岗补贴、小微企业补贴等,多措并举帮助企业纾困解难,累计入孵企业163家、毕业企业60家,带动就业人数1300余人;切实发挥城东区孵化“资金池”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与多家金融机构建立合作,有效解决初创企业“融资”难问题,切实帮助入孵企摆脱资金链困境,通过短期借款和持股孵化的形式为9家企业提供资金235万元;通过搭建“创业大赛”“青年创业沙龙”“创客直播间”“创业大讲堂”“创业公开课”“三方对接会”等服务平台,为初创企业提供全方位、多角度支持和帮助,进一步激发创业活力,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开展创业大赛、创业培训、项目路演等各类活动60余场,参与人数27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