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城东区教育改革与发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制定实施《教育强区三年行动计划》,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快教育布局调整,大力实施标准化学校项目建设,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不断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义务教育普及率不断巩固提高,师资建设水平不断增加,全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协调发展,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教育公平不断得到彰显,教育基本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一、党建引领作用不断强化。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实施学校组织体系建设和行动,启动党建智慧管理平台建设,全面推动从严治党向基层学校延伸。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建立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谋划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各项工作。深入开展学习教育、专题教育、主题教育,践行初心使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落实。坚持德育为先,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不断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改革,不断丰富“大课间活动”,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少儿艺术节、足球篮球联赛,推进城乡学校少年宫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开设《民族团结大家园》《礼仪教育》等校本课程,总结提炼出4种高效课堂模式,在全市教学质量检测中,东区语、数、英成绩进步显著。实施“一校一品一特色”建设,“民族团结一家亲”“马兰花开一路芬芳”“和美教育”“书香校园”“法治校园”“三雅校园”等特色校园文化品牌脱颖而出,社会对教育满意度进一步提升。东关回族女子小学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晓泉小学荣获第六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育才学校被评为“青海省优秀少先大队”,东关大街小学传承红心的“小雷锋”马伟被评为“全国新时代好少年”。
三、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有效实施。坚持将教育发展纳入区委区政府重要工作日程和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之中,通过专题会和现场办公会等形式研究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保障和推进教育优先发展。落实《政府履行教育职责任务分工》,层层签订责任书,建立健全教育发展责任机制,落实政府教育支持支出责任。区财政优先保障教育投入,足额落实义务教育保障资金,“十三五”期间,全区教育经费均达到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三个增长”的要求。先后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县”国家级验收和复检、国家级“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评估,全区办学水平显著提升。
四、教育布局趋于合理优化。合理规划教育布局,2013年至2019年累计投入资金6.36亿元(其中区级配套3.55亿元),新建康南小学,迁建、改扩建园山回族小学、十里铺小学等10所学校,新建校舍面积10.08万平方米,改造建设体育运动场面积5.11万平方米,新增教学班101个,新增学位4545个;2020年杨家庄小学、曹家寨学校改扩建及城东区第二幼儿园、城东区第三幼儿园建设项目正在进行,计划投资1.45亿元,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运动场建设面积约1.11万平方米,设30个中小学教学班及9个幼儿班,新增学位1770个,大班额班级数降至17个,占比3.7%,通过实施教育布局调整新建改扩建项目,进一步优化和扩充全区教育资源,教育服务供给能力持续得到提升。
五、学前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供给,在区政府投资建成城东区第一幼儿园(青海省三毛幼儿园分园)等3所公建幼儿园的基础上,通过落实学前教育发展奖补资金、购买保健岗位服务,加大民办学校教育扶持力度,激发民办学前教育发展活力。加强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全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89.6%。成立城东区学前教育协会,推进学前教育行业的社会化管理,形成“区、片区,园所”三级幼教教研网络,组织开展学前教育教材审定,推进学前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发展,不断提高办园水平和办园质量。
六、新时代教师队伍质量进一步提高。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不断拓宽教师补充渠道,公开招聘,引进专任教师114人,全区师资力量不断得到加强。实施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工程,制定《教师专业发展三年规划》,建成“吴正宪工作站青海分站”“名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工作坊”三大示范引领平台,先后培养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各类优秀人才168名。承担市级以上教研课题16项,其中,《基于名师智慧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的综合性研究》等4个课题被列为教育部西部教学改革支持重点项目。成功构建“12345+N”东区特色教研共同体模式,荣获首届全国名师工作室特色发展优质成果奖。“吴正宪工作站青海分站”不断丰富研修方式,培养20多名骨干教师,带动全市300多名数学教师专业水平快速提升,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落实城乡教育一体化师资建设和教师交流机制,选派优秀青年教师赴青南地区支教65人,集团化办学交流教师30余人,区内轮岗交流校长、教师204人,促进了全区师资均衡配置。
七、教育信息化普及速度加快。改善和普及教学设备配备,全面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为学校购置触控一体机“班班通”、体音美教学仪器、多功能厅设备等,建设高清录播教室,校园安全无盲点视频监控,建成网络教研云平台,全区网络多媒体教室配备率100%,互联网接入率100%,智慧校园数字化校园建设迈上新台阶。促成教育信息化直接服务于教师教育教研活动,积极探索网络教研新模式,建成城东区高清录播网络教研云平台,实现课堂教学现场同步直播,网络教研成为新常态,教育信息化走在全省前列。2020年,东区被教育部列为“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八一路小学等3所学校入选“中央电化教育馆在线教育应用创新学校”。
八、教育公平不断得到彰显。关注随迁子女,将随迁子女就学纳入区财政保障体系,截至目前,区属小学接收非本市户口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13591人,占在校生总数的57.6%,切实保障了随迁子女享受同城同等待遇。关爱残疾儿童,建立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送教上门为补充,特校教育为增补的特殊教育体系,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99.25%,依法保障他们受教育的权利。关心贫困学生成立“和谐家园”城乡困难群众综合救助中心,精准帮扶大病、低保低收入和困难家庭,为贫困家庭儿童建档立卡,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动员辖区内单位和爱心企业积极帮困助学,全区没有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九、绿色校园建设硕果累累。投资350万元在韵家口小学建设成美丽惬意的“读书林”,国际村小学被评为“国家公共机构效能领跑者”,15所学校被授予“青海省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区属14所学校评为省级“绿色学校”,其余4所评为市级“绿色学校”,园山回族小学等3所学校打造区级“绿色学校”示范点,杨家庄小学、晓泉小学建成“绿色志愿服务”示范点。
十、校园安全稳定全面加强。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平安校园”创建相结合,开展校园安全教育、教师安全培训讲座、师生应急演练等,排查化解各类矛盾。强化学校“三防”水平,实现校园保安、安防器械、视频监控系统配备全覆盖。全面开展教育系统扫黑除恶行动,聚焦整治重点,专项整治乱点乱象。开展校园安全大检查,整治校园食品安全隐患,查处违法案件,整治校园周边隐患,整治率100%。积极应对新冠肺炎重大疫情,制定区校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配齐开学保障物质,实现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平安顺利开学。开展“平安示范校园”创建活动,有6所学校推荐评定为“省级平安校园”。
截至2020年底,全区18所区属小学共有教师编制1145个(含青南支教专项编制13个),正式在编教师1056人;在校学生23578人,其中三县及本市外户籍学生13591人,占在校生总数的57.6%,少数民族学生16733人,占总数的71%,教学班438个,平均班额54人;幼儿园55所,在园幼儿13232人。全区学前三年毛入学率108.14%,一年级新生毛入学率100%,义务教育巩固率99.19%,教育发展主要指标均达到或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既定目标。